广西隆林:多措并举“解心结”,走心服务促发展

2023-09-01 00:04:01 来源: 光明日报客户端

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,境内聚居着壮、汉、苗、彝、仡佬等5个民族约43.9万人,少数民族人口占82.9%。近年来,该县认真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结合境内5个民族风俗有异、习惯不同,纠纷诉求难“理”的现象,积极推行农村矛盾纠纷化解,多措并举“解”心结,靠前走心服务,让一批疑难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,全县信访形势持续向好,有力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,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。

涉宅纠纷依托民族自“解”,情理认同息访争


(资料图)

少数民族的信访诉求问题实质是因语言不通、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误会,继而复杂化成疑难信访问题。巧用民族语言交流沟通,拉近群众感情,继而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得到群众信任后,大多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。

2020年9月,克长乡苗族杨某因危旧房拆除过程中,工作人员未注意民族风俗而引发其不满,迁怒于拆房子的干部。经乡村干部多次做工作均无果。针对这一情况,该县主动邀请杨登祥、敖德金两位经验丰富的苗族干部,深入其家,用本民族语言宣传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,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交心谈心,半天时间就把杨某说服,彻底放弃了不合理的要求,打消了制造恶性事件报复的念头,达成了“事心双解”。

涉村纠纷依托协会联“解”,维护团结平积怨

近年来,隆林各族自治县相继成立了苗、彝、仡佬、壮、汉五个民族协会,各协会主动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等社会治理工作中,积极运用公序良俗,村规民约,有效推动一些疑难矛盾纠纷的化解。

克长乡林场村和梅达村分别是以苗族、壮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村,上世纪60年代初苗族同胞陆续迁到壮族聚居区插队散居,从几户发展到63户,人口增长到340人,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扩大,以杨某济为代表的林场村村民,擅自扩大争议土地范围,使得林场村周边的原住壮族群众怨声四起,本来和睦相处的两个民族间因土地问题多次产生纠纷,土地矛盾逐渐成为影响双方团结的问题。对前来处理纠纷的干部也不信任,使调处工作无法推进。后来工作组找来苗族、壮族两个协会的会长专题研究化解办法,由两个民族协会代表本民族各自入村屯做群众思想工作,意见统一后再组织两村群众代表,从政策层面、历史原因、民族团结等各方面耐心做工作,最后大家搁置争议,从团结的角度互谅互让,终于使这起闹访了近20年,涉及2个村6个屯700多人的疑难纠纷信访问题得到妥善化解,连续三年来没有发生走访或纠纷,两村群众回归正常生产生活。

涉农纠纷依托乡贤共“解”,事心双解息诉争

隆林积极发挥乡贤在德治方面的传、帮、带作用,将村中威望高的村民培育为“法律明白人”,通过以身边人说身边事、用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模式,融情于法,情法并重更接“地气”,使纠纷问题的处理得到群众高度认同,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纠纷疑案难案。

近年来,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征地拆迁矛盾纠纷问题成了最“头痛”的信访事。德峨镇常么村20余户群众企图在已被征收的集体土地上违法建房,虽然依法处理但案结事未了,以杨某应为代表的群众仍然强占着土地。该镇反复做工作无任何效果后,请来89岁高龄退休老干部黄某,利用其故土情深和德高望众的身份,做通几个老年人的顽固思想后再劝年轻人,最后让群众彻底摒弃“法不责众”的闹访思想,退出侵占的土地并主动承认错误。

据不完全统计,德峨镇自2018年以来,通过乡贤参与协调解决的信访问题达30多件,协调解决农村“三大纠纷”类矛盾问题50多件,基本实现“小事不出屯”“中事不出村”“大事不出镇”,群众安居乐业,这个被誉为“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”,每年的苗族“跳坡节”、彝族“火把节”、仡佬族“尝新节”等再现赶圩归来“阿哩哩”的欢乐和谐景象。

(通讯员 胡新利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)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]

最近更新